基础教育参考

教师发展研究

  • 教育反思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因研究

    曹宝龙;

    教育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者从概念、特征、类型与实践路径出发,结合初中科学教学案例,探讨教育反思的归因逻辑与重构策略。研究提出,教师需要通过阶梯任务设计、过程性评价与错误资源转化提升反思效能,并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具有学术价值的教育叙事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建议教师正确理解反思的概念、对象、主体、目的及其与自我监控的关系,学会用反思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把实践经验通过高质量的反思提炼成具有学术专业价值的经验论文。

    2025年07期 No.379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义务教育研究

  • 从外推到内生:义务教育薄弱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赖秀龙;王洁;瞿园;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薄弱学校需要从外推发展转向内生发展。文章基于某薄弱学校成功“脱薄”的典型案例,剖析了该校以创新的管理机制为支点,通过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突出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愿与信心,提高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等所闯出的内生发展路径。从内生发展理论来看,该薄弱学校发生蜕变的根本在于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内生发展动力以及建立民主协调与全面参与机制,因此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其他亟待“脱薄”的义务教育学校来说,还需要找准学校“脱薄”的支点,注重建立多元主体的教育利益耦合共生机制,以新资源观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从摆脱“薄弱”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年07期 No.379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 教与学关系的省察与回归路径——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宗德柱;孙存华;

    在课堂教学中,“学”长期被“教”强势把控,学生作为“人”所应有的本真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漠视。如何在课堂中找寻学生作为“人”的真实存在,成为教与学关系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从“学”与“思”两个维度,深度分析海德格尔关于“人”之存在的哲学思想,借由这一理论视角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新省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源开发、课堂创设、活动展开、评价转向四个维度,提出了教学与回归应然状态的实践路径。

    2025年07期 No.379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师生的思维探戈:挑战与策略

    吴扬威;刘帆;赵微;

    由于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重要性、专业性和特殊性缺乏充分认知,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对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挖掘较少。为此,研究者基于小学科学课堂录像及师生对话文本,采用典型片段分析方法对探究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深度剖析,其中包括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建构模型、设计实验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教师基于经验、直觉或理论自觉做出的引导和应对策略等。研究发现,教师在科学课堂上组织探究式教学时主要面临四类教学挑战:预设流程与生成性问题间的调控失衡,集体探究与个体差异的协调失当,操作实践与概念建构的联结断裂,不同知识探究环节的有效衔接。由此建议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宜过早使多可能性的思维空间坍缩为唯一标准答案,也不应任由学生盲目探索、散漫表达而忽略教学目标。

    2025年07期 No.379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教育数字化研究

  • 美国早期STEM教育数字工具的应用与挑战

    徐墨;汪艳;

    早期STEM教育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战略重点,数字工具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美国早期STEM教育中数字工具在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塑造学习环境以及加强家校合作方面的作用,发现其能通过互动环境和个性化支持提升儿童学习效果,激发兴趣和创新思维,但也存在数字工具滥用、发展适配性争议,以及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教育机构或政策制定者应顺应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规范数字工具使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汇聚家校社力量优化教育实践。我国应加强早期STEM教育的政策支持、教师培训和本土化课程设计,缩小城乡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早期STEM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5年07期 No.379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政策引领、技术赋能与教育公平的协同: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与启示

    黄杉杉;张曦煜;

    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级跃进驱动了全球基础教育的结构化转型,倒逼教学范式革新和教育生态的重构。新加坡作为全球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范,通过国家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引领,构建了“数字教学—智能管理”双维创新体系。教育教学层面,通过普及数字基础设施、开发智能化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依托AI技术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校园管理方面,建立智能管理系统与家校协同平台,运用AI优化考勤安防等校务管理。其转型凸显国家顶层设计优势,始终以教师数字素养为支点,强调技术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耦合,注重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包容性发展路径。以此为鉴,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可遵循以下优化路径:实施系统性和延续性的政策框架和调整机制,保障数字化建设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双向创新;重视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基础教育数字化的人才支持;缩小数字鸿沟,促进资源均衡,避免因技术门槛导致新的教育不平等;实施双刃剑效应的平衡策略,优化技术应用,防范负面影响。

    2025年07期 No.379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学前教育研究

  • 北欧五国幼儿教育与保育评估体系探析与启示

    廖露露;何华凤;朱晓斌;

    北欧国家的幼儿教育与保育高质量发展世界瞩目。研究选取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和丹麦五国,从评估依据、评估目的、评估机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及评估结果运用六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幼儿教育与保育评估体系。研究发现,五国幼儿教育与保育评估体系具有以下特点:评估依据科学合理,确保了评估的准确和公正;评估目的明确,重视儿童福祉,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评估机构采用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幼儿教育与保育质量;重视家长参与评估过程,充分发挥家长的共同教育作用。未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估应加强立法,不断完善评估标准,提高评估科学性;转变幼儿园质量评估目的,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重视过程质量评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评估过程,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025年07期 No.379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