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参考

数字教育研究

  • 基于DeepSeek的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杨亚平;沈爱桐;

    为响应数学新课标对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的要求,并解决教师备课中过度依赖教辅、主观性强、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聚焦国产大模型DeepSeek,探究其在赋能初中数学教师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实践价值和有效路径。研究分两个阶段:首先,通过赋予DeepSeek“初中数学备课助手”专家身份进行专业领域训练,规范其输出;其次,选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人机评价对比,检验其在知识梳理、习题设置、小结反思等环节的效果。结果表明:DeepSeek能有效辅助教学设计,在提供细致、可操作的评价维度和改进建议方面优势显著,输出内容与专家评价在宏观上高度一致,但也存在个性化反馈弱、动态响应不足等局限。研究强调,教师在使用AI时必须坚持“教师主导、 AI辅助”原则,应对AI输出进行批判性评估与再加工,利用其处理重复性的资料搜集工作,自身则需专注深度教学反思与学情分析,以规避教学设计的同质化等风险。本研究为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2025年08期 No.380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数智赋能基础教育评价:可为、难为与何为

    孙冰冰;陈振宁;

    基础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智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数智赋能基础教育评价既是响应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教育需求的关键举措,能为基础教育评价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数智赋能基础教育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理念滞后、伦理风险、技术制约以及主体责权不明的挑战。为此,应当坚守数智赋能教育评价本真价值,立足人本探索数智技术伦理的规范与制定,提升数智技术的成熟度与可靠性,重视教育评价主体数字素养培育,加强人机协作,不断完善数智赋能基础教育评价的实践路径。

    2025年08期 No.38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小学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演进与优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张中原;周锦萱;

    文章采用Citespace软件,针对中国知网收录的277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文献的发文趋势、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化进行了分析,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发现,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受相关政策的影响,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阶段,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等九大议题。实践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概念与手段革新、法律与制度导向、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面临监管力度不足、负面价值传播、数字分化加剧、内容与现实脱节等困境。鉴于此,未来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优化监管措施,增强技术保障;创新话语体系,提升教育效果;均衡资源分配,缩小教育差距;更新内容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构建育人环境,汇聚教育合力等方面入手,优化实践路径,提升中小学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水平。

    2025年08期 No.380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教育治理研究

  • 韩国校外培训政策及管理模式研究

    陈妍琳;王欣雨;陈妍伶;闻人诗晴;严如;丁菀;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韩国校外培训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并有很高的普及率,并形成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之势。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韩国校外培训起步较早并经历了首次繁荣期、取缔期以及开放再繁荣三个发展时期,呈现出培训市场规模大、形式多元化、市场体系成熟等特点。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经过四十余年治理实践,韩国校外培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治理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具体表现为:治理政策体系化、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自治”与“他治”相结合。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韩国校外培训的制度演进以及法律规制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年08期 No.380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资本理论视域下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焦虑:生成机制与纾解对策

    杨素萍;李志芳;

    当前,精细分层的社会背景与不稳定的经济社会地位让中产阶层不断陷入焦虑漩涡,而教育焦虑是中产阶层焦虑最直接的体现。基于布尔迪厄的社会基本理论,群体资本差异下阶级跨域的教育高期待、教育培训投资的负担、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成为中产家庭教育焦虑的主要来源。为此,缓解中产阶层家庭的教育焦虑需要家长理性规划教育目标;优化家庭教育消费观念,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发展;与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积极的教育社交网络,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2025年08期 No.380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生发展研究

  •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的逻辑生成、基本架构与实践路径

    彭晓亮;王秀秀;杨英;

    作为一种强调实践的复合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与劳动教育具有内秉属性的耦合度,其结果、内容、情境、活动四要素具备的核心特征,契合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内容体系、素养目标等层面的主观困境,极大拓展和丰富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场域及实践范式。基于实践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架构,其中项目主题包括驱动问题的三种形态和指向问题解决的基于课标的劳动成果,内容整合包括学科本质、双向融合和超越学科的劳动教育三级进阶,情境载体包括相辅相成的地域性的生活情景和技术性的创生情境,实践互动包括以学习共同体和表现性评价为保障的劳动教育主体性的实现。实践路径层面,项目式学习应在交互模式、内容组织和价值引导等三个方面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层次功能诉求。

    2025年08期 No.380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的经验及启示

    杨岭;郑洁雯;张乐;

    早在20世纪60年代,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就成为各国教育治理的重要议题。美国在在长期实践中,构建了以法律政策为基础、专门组织机构为支撑、多元项目为载体、信息技术为纽带、师资培训为关键、协同参与为特色的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体系。鉴于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公平性与适应性挑战,可借鉴美国经验,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管理机制、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推动数字化赋能信息管理、推进特殊需求教育与包容性环境建设等方面,优化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路径,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2025年08期 No.38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