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参考

科学教育研究

  • 美国科技创新人才早期选拔与培养探析——基于美国百佳STEM高中案例

    覃丽君;王敏;葛文婧;

    STEM高中是美国早期选拔和培养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以美国2024年排行前一百名的STEM高中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其招生选拔方式、培养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发现,STEM高中人才选拔可梳理为基于天赋、基于能力及基于公平原则三大类,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同类别交叉组合的多样态选拔,且绝大多数学校在招生时都会考虑基于公平原则。其培养特征体现为制定助力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培养目标,贯彻体现先进性的培养原则,开发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实施综合化育人的培养方式等。其保障机制包括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与现代化培养空间,以及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等。美国通过STEM高中发现早期拔尖人才并通过多种选拔方式扩大创新人才储备的经验值得借鉴。

    2025年10期 No.382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印度基础教育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及启示

    庄彦淦;彭虹斌;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印度科学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课程大纲脱离实际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及缺乏理性精神与科学思维培养等,成为印度推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因。本轮改革以新版学校课程框架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印度教育部门形成涵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文化"的四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印度经验为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带来如下启示:应夯实课程内容逻辑基础,将科学思维培育融入知识教学;聚焦实践导向的教学,同步完善课程评估反馈体系;重构科学课程文化生态,助力理性科学气质的普及与传播,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支撑。

    2025年10期 No.382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语文深度教学的戏剧性学科实践路径研究

    王强;

    学科实践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但语文学科实践在常态语文课堂体现较少。为了更好地促进语文深度教学,亟待探究更便于常态课堂进行的学科实践。具体可从语文诸要素中提取三个要素,参考戏剧习惯模式,构建深度关联其他要素的戏剧性学科实践“三位一体六路径”。其中,角色性学科实践两路径,借鉴“教师入戏”等模式,以角色活动凸显场景事物与场景气氛相互激发及反观;场景性两路径,借鉴“定镜”等,以“事物、非语言符号或气氛”的场景活动,凸显“情感或意象”与“观念或逻辑”相互激发及反观;焦点排序式两路径,借鉴“时间线”等,调试“问题或主题”关联其他要素的线索,凸显“事物、非语言符号或观念”等细节要素与“气氛、情感或意象”等整体要素相互激发及反观。以上路径均以“张力激发”与“凝视反思”为动力,推动语文要素深度关联,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在戏剧性学科实践中升华。

    2025年10期 No.382 2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生命教育融入小学道德教育: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贾超;

    生命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但在现实效果方面,仍需不断完善。作为较早践行生命教育的国家,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基于文本分析与归纳法,探究日本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发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日本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危机的适应性调整,且发展至今,呈现出以《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为目标导向、以课程为内容载体、以实践为效果保障的实践逻辑,强调生命教育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重视生命教育的现实性与规律性,关注生命教育的育人性与实效性。由此建议,我国应坚持融入原则,通过深化教师知能、强化教育计划、优化教学指导,促成目标层面的内在关联,实现内容层面的自然融合,增进实践层面的体验效能。

    2025年10期 No.382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尚和合”赋能高中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

    郭亚川;马志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与新时代民族工作深化的背景下,“尚和合”理念中所蕴含的“和合共生”思想,为高中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文化底蕴。为进一步探索“尚和合”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者对“尚和合”理念与高中思政教材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挖掘“尚和合”理念中的天人观、政治观与修养观中的文化意蕴,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梳理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教学实施路径。研究提出,“尚和合”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根基与教学方法支持,通过课堂与实践融合有效促进学生民族认同的内化与践行。

    2025年10期 No.382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学生发展研究

  • 从证据出发:社会情感学习实践路径调适与系统建构

    赵瑞佳;张新楠;毛艳婷;陈德云;

    社会情感学习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性提升的关键路径,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为探索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SEL实施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者聚焦一所初中学校的整校推进实践,采用个案研究与混合方法设计,结合课程文本、学生成长记录、教师访谈与观察笔记等多源数据,系统梳理了学校在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框架下构建的“课程—教师—制度—文化—评价”五位一体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该路径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与人际沟通能力,显著改善了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初步实现了社会情感学习从项目化推进向系统性建构的转变。同时,研究也指出实践中仍面临课程内容适配性不强、教师专业支持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并提出构建“问题识别—干预实施—数据反馈—路径调适”的动态循环机制的建议,以推动SEL在学校层面的可持续优化与区域推广。

    2025年10期 No.382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社会情感学习视域下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课堂话语研究

    田丽娟;陈德云;

    课堂话语既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与社会交往的关键途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作为语言与情感融合的学习场景,其课堂话语运用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基于“启动—回应—反馈”框架,同时结合社会情感学习五大核心能力,对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堂实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话语偏重语言形式训练,对学生情绪认知与表达的关注不足;课堂互动以教师主导为主,学生情感表达机会受限;评价话语缺少元认知引导,易呈现空泛化倾向。研究建议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嵌入课堂目标,设计“情感话轮”策略以拓展学生表达空间,并探索融合认知与情感指标的表现性评价框架,以推动英语课堂从工具性训练向“语言—情感”双重发展的共同体实践转型。

    2025年10期 No.382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